奋进新时代 勇担新使命 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云顶国际yd

 奋进新时代 勇担新使命 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云顶国际yd

奋进新时代 勇担新使命 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编辑:雷桁 时间:2020-11-27 点击率:

奋进新时代  勇担新使命

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安徽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9年12月20日)

胡朝荣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安徽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学校走过九十年风雨历程,以新的姿态迈向建校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师大精神,深入推进内涵发展,改革为先,干字当头,奋进新时代,勇担新使命,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全面推进“实力师大、特色师大、活力师大、开放师大、幸福师大”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不断提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发布《安徽师范大学章程》,成立校院两级教授委员会,推进党务和校务公开,举办校领导师生午餐会,设置学生校长助理,积极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宽师生民主参与渠道。坚持党管改革发展稳定,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推动,制定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每年推进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双十”工程接受省委政治巡视,认真抓好巡视整改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学校政治大局稳定。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校领导班子连续四年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获得“好”等次。

(二)立德树人成效持续凸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化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丙辉漫谈”等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召开本科教育大会,发布一流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互联网 ”教学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师教育机构建设,两个专业接受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强“四个课堂”联动,强化学生教育管理,成立学生事务中心和易班发展中心,完善学生评价与激励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开展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完成大学生征兵任务。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留学生教育层次与规模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三附”教育品牌效应更加凸显。皖江学院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转设工作稳步推进。

五年来,本科毕业生26792人,研究生毕业生7800人(其中硕士7635人,博士165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25个专业通过省级评选并参加国家“双万计划”评审。学校普通文理科投档最低分位次分别上升至省属高校第2位、第4位,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学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率提升至30%以上。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10余项、一等奖26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00余人次,一大批学子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等各类荣誉称号。硕士论文合格率由95%提升至98.8%,博士论文合格率由89%提升至100%,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优”“良”占比由78.5%提升至86.1%。学校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三全育人”试点院系、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和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两次获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机构,连续获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

(三)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资源,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坚持人才引进、稳定和培育并举,实施“文津学者”“文津名师”计划和人才储备计划。完善教职工岗位考核办法,开展聘期考核和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任工作,优化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向晋升机制,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广大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五年来,引进博士243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0余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由37.3%提升至48.7%,获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和人才项目102人次,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劳动奖章、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30余人次。

(四)学科建设思路更加明晰。突出学科“龙头”地位,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学科管理机制。开展学科建设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召开全校学科建设大会,发布《安徽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方案(2018-2030)》,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确立了重点建设的层次和类别。聚焦特色方向、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学科文化等关键要素,推进学科内涵建设,着力培育高峰学科。1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2个学科入围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项目,4个学科入选安徽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b-以上等级。新增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五)科研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坚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积极培育和申报科研项目,着力打造特色优势研究领域,组织开展“年度科研人物”评选活动。成立长江流域生态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11个。立项国家级项目289项,其中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优青”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集体项目取得了新突破。共发表各类高级别学术论文(cssci、sci、ei等)33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4项。文科学报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理科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高校辅导员学刊》等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出版社新出版图书2500余种,获得国家级图书类奖项3项、省级13项。

(六)开放办学格局不断拓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新增(境)外友好合作院校40余所,新建中外联合培养专业9个,积极推进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孔子学院建设,共建乌克兰扎波罗热大学孔子课堂。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950余人次,接待国(境)来访600余人次。深化校地与校企合作,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百余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开放合作办学的新格局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承办各类学术论坛、报告会1300余场次,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研讨交流。加强校友工作,召开校友会换届大会,新成立广东、上海、北美等10余个校友会(联谊会),进一步完善了校友工作体系成功举办建校90周年校庆,开展系列高品位的学术、文化活动,打造“口述校史”等活动品牌,彰显90周年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了师生校友的爱校荣校情怀,汇聚了推动发展的资源力量。全面推进社会捐赠,募集意向捐赠资金1.1亿元,到账资金7600万元。

(七)社会服务水平日益提升。积极拓展多元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在政策咨询、教育培训、规划评估等方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增横向科研项目1400余项、到账经费1.2 亿元,授权发明专利384件。积极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下沉,成立幼教集团、小教集团、中教集团,共建托管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32所,签约在建学校4所。有序开展全省高考文理综合网评艺术体育高考等各类招生考试和阅卷工作,顺利完成国培省培、高师培训辅导员研修各类培训任务,累计培训人员16余万人次。认真做好宿松县三德村对口帮扶工作,突出教育扶贫特色,赢得了上级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好评。连续四年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累计选派4200余名师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评估,展示了学校的良好形象。

(八)管理服务体系逐渐改善。着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调整校内机构设置,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学院办学的主体责任。加强财务和审计工作,增强内部控制能力,强化预算管理和执行,推进增收节支,资金使用绩效不断提升。完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制度,严格招标采购流程,经营性资产经营效益不断增长。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升级业务系统和管理平台,开通了校园移动支付和“聚合”支付。规范公务用车管理,租车费用大幅缩减。按照省车改办部署要求,顺利完成了学校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基础保障经费投入5.5亿元(同比增长3.6倍),建成实习实训中心和两栋学生宿舍楼,开展专项修缮工程200余项,完成部分楼宇饮用水和洗浴热水进公寓等民生项目,建成津南绿地、樱花大道等校园景观“花津鱼”“格桑花”“师大味道”等人文服务赢得了师生校友点赞。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育人阵地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着力加强师生生活保障,学生资助经费3.6亿元(同比增长4倍),教职工总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1.9倍),教职工健康体检等人性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升。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强化安全教育管理,学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师生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九)党的建设工作富有成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宣讲和研究阐释取得了良好成效。扎实开展“三严三实”“讲重作”专题教育和“讲严立”“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有机融合、贯穿始终,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选任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获评“全国样板党支部”“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批荣誉称号。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压紧压实“两个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严肃监督执纪问责,进一步严明了党的纪律和规矩。积极支持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参与“五大发展行动助力工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召开归侨侨眷第二次代表大会,7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顺利换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获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深化共青团和学生组织改革,成功召开学校第十一次团代会,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获批全国首批“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1人当选团的十八大代表。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工作,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全校上下攻坚克难、负重前行的五年,也是奋勇争先、稳中有进的五年,广大师生员工主动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部分办学指标实现了新突破。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内外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顶层推动不够有力,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在观大势与谋大事上需要进一步聚焦发力,解决发展难题的魄力和毅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缓慢,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引进与稳定人才的举措不够有力,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十分紧缺,标志性研究成果产出不足,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力度与深度不够,存在“前进中落伍、发展中掉队”的趋向。内部治理亟需优化,校区功能定位尚未明确,部分机构管理职能相互交叉且边界不清,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够科学,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精神状态有待提振,少数干部缺乏敬畏感、危机感、紧迫感,履职尽责担当不够,攻坚克难勇气不足,斗争精神明显缺乏;少数教师教书育人不够尽心尽力,离“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个别单位缺乏大局观,协同攻坚的合力没有形成。服务保障不尽人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不够,教学设施条件亟需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有待加强,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还需加强,党建对事业发展统领和推动作用发挥不够,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亟需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干事创业氛围不够浓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党风廉政建设还有不少风险隐患,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中掌舵定向、行稳致远。

——必须聚焦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第一要务,才能践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必须保持办学定力。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有其内在规律,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校情。只有保持办学定力,增强师大自信,遵循发展规律,才能不为杂音所扰,不为困难所阻,坚定不移地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特色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固守本色、擦亮底色、打造特色,才能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扩大开放办学。闭门造不出好车,开放才有出路。只有积极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才能汇聚更多办学资源,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必须注重改革创新。抓改革就是促发展,谋创新就为创一流。只有打破惯性思维,主动创新求变,才能革除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桎梏,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

——必须崇尚真抓实干。真抓才能攻克难关,实干才能成就梦想。只有勤勉肯干、真抓实干、敢闯会干,才能把学校的事情办成办好,不负重托和期盼,无愧于师大人的责任担当。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设高水平大学急不得,更等不得!面对当前诸多问题,我们都是新时代的答卷人,必须坚守初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主动作为,想明白、谋划透、抓实在,用实际行动创造经得起历史和师生检验的工作业绩。

二、全面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号角,我省正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深入推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催生教育变革,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校之间尤其是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一所拥有优良传统和责任担当的高等学校,作为安徽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基础教育的引领者,我们必须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使命,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谋划布局学校事业发展。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扭住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动摇,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战略机遇不松劲,怀揣初心使命,树牢宗旨意识,改革为先,干字当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大力营造发展氛围,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力争到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坚持“特色、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弘扬师大精神,推进“四个回归”,着力培养“国民表率、社会英才”,大力实施2352”发展计划面向全省着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面向全国着重打造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

(一)重点突出两大主体工程:铸魂育人工程、强基兴师工程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两大主体,学校发展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全面实施铸魂育人工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完善“大思政”格局,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快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努力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育人效应。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四个课堂”联动育人,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资助育人、心理健康、国防教育等工作体系,着力培育优良校风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极开展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力造就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全面实施强基兴师工程。不管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实力。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引进政策,打造聚集人才的“强磁场”。千方百计稳定人才,完善并实施“文津学者”“文津名师”等人才政策,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着力培育潜力人才,厚植人才成长土壤,持续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研骨干—教学名师—杰出人才”的全过程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职称评审环节、条件与岗位晋升机制,切实执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用制度。加强管理与服务保障队伍建设,实现“三支队伍”协调发展,使不同类型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争做“四个引路人”,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统筹推进三大基础建设: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

学科、学位点、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共生、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最关键的是“质量”和“特色”。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与归属,整合现有学科资源,着力打造实力强劲、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学科群。围绕不同培育目标,实施分层分类建设,建立学科特区,发展高峰学科,注重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集中优势力量冲击一流学科,力求传统优势学科巩固提升、培育支撑学科跟进突破、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持续在特色方向、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文化等关键要素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学科后备人才—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才”的学科人才金字塔体系,打造“特色方向—学科领域—学科群”的学科生态体系。

——大力加强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高校职能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统筹布局全校学位点建设发展,加强学位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校内检查评估机制,根据培养质量、社会需求、评估结果等因素,定期开展动态调整,不断激发学位点竞争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差异化支持策略,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择优进行重点培育,抢抓国家学位授权点增列机遇,积极申报新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强化学位点内涵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严格执行导师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学位点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按照“总量削减、交叉融合、质量提升”的原则,对全校专业归属进行整合调整,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新师范、新文科、新工科、新商科等特色专业群,主动布局国家新兴产业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民生需要的相关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密对接和落实“双万计划”,全面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切实把专业建设抓出水平、抓出成效。

(三)全面开展五大关键行动:教学提质行动、科研攀登行动、服务融合行动、文化引领行动、开放聚力行动

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文化引领成效、开放办学程度都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指标。提升这些指标关键是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把理念思路付诸行动、落到实处。

——深入开展教学提质行动。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只有教出高素质学生,才能成为高水平大学。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强化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落实落地。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稳定本科招生规模,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着力提升生源质量,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紧密对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强“金课”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推行体验式、研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参与度和有效性。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加大学科竞赛支持指导力度,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鼓励协同攻关、联合申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努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加强教师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着力构建“少而精”“特而强”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聚焦“一践行、三学会”的培养目标,构建“新师范”课程体系,加强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实践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着力打造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探索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幼儿园)协同育人机制。开展教师教育研究创新,探索成立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平台,进一步发挥在区域内的服务与引领作用。

全面提升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探索有利于选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招生机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改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升留学生培养能力和水平。持续发展继续教育,着力在强特色和创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教学和培训质量。

——深入开展科研攀登行动。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是高水平大学的鲜明标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方针,按照“入主流、有特色、接地气”的思路,面向学术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才培养,着力抓好高层次研究平台、高水平研究团队、高质量研究成果“三高”建设,着力以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加强对省级和国家科技创新“三大奖”的培育扶持,拓展与创新型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联合开展研究、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参评奖项的协同机制。加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支持力度,鼓励联合申报重大课题,深入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考核与激励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求诚、求真、求实的校园学术氛围。持续办好出版社、学报和各类期刊,进一步提升出版刊物的影响力。

——深入开展服务融合行动。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主动融合、主动贡献、主动服务,才能形成合作共建、多元支持、汇聚交融的办学格局。要主动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贴紧靠实,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等重大发展战略,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主动加强与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强化协同创新,推动联合发展。着力布局新建一批优势特色明显、运行机制灵活、服务能力突出的高端智库和平台基地,大力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努力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社会民生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认真开展各类研修培训,继续做好招生考试和评卷工作。办好教育集团、中教集团、小教集团和幼教集团,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三附”品牌优势,持续推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下沉。稳妥推进并支持皖江学院转设和办学。

——深入开展文化引领行动。文化是学校发展软实力,对于构筑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神士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大力弘扬师大优良传统,写好师大历史,讲好师大故事,努力用师大精神和师大文化感染师生、凝聚师生、鼓舞师生、引导师生,不断汇聚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赋予师大文化新活力,提升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标本馆等场馆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师生爱校、荣校、强校情怀。广泛开展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审美品味和人文素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校园,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师生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怀和人文情怀。

——深入开展开放聚力行动。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办学格局。要大力推进办学国际化,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支持教师互派互学互访,深入推进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探索共建跨国学术研究团队,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努力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推进与芜湖市等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校地优势互补、发展互促、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优势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地方资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加强校企战略合作,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努力形成校企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强校友会建设,完善校友工作网络,努力形成学校与校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着力完善两大保障体系:内部治理体系、服务支撑体系

管理出效益,保障是前提。建设一流大学既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服务支撑体系。深化改革是构建和完善这两大体系的根本动力。

——努力构建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内部治理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全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校,提升治理能力,一体化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努力让工作运行更加顺畅、决策执行更加有力、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加强学校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建设重点,进一步增强规划执行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理顺校院两级管理的权责关系,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不断激发学院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大力推进内设机构改革,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强化责任落实,规范办事程序,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深入推进考核与评价机制改革,统筹完善各类考核评价制度,突出“精细准”,避免“一刀切”,不断激发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拓展师生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途径方式,注重发挥学术组织、教代会、学代会和研代会等组织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畅通师生建言献策与表达诉求渠道。加强财务管理与审计,深化大资产管理改革,树立成本意识,推进增收节支,构建高效透明的资源共享机制,成立经营性资产运营公司,努力提升经营水平和效益。依法加强对学校的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基金会、校友会和全体师生的智慧力量,全方位、多途径募集办学资源。

——努力构建高水平服务支撑体系。夯实学校建设发展基础,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都离不开优质的服务保障。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明确校区功能定位,修编花津校区校园规划,充分发挥赭山校区资产资源的功能作用,妥善推进中山北路沿线及凤凰山宿舍区改造工程。着力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更加凸显服务保障功能,加强校园景观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进一步提升物业、餐饮、修缮和能源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新一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智慧教育、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决策。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教育管理,提升“三防”建设水平,切实营造秩序井然、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和问题,切实做到教职工薪酬水平只增不减,加大对教职工文体活动、医疗服务、联谊交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教职工子女享受附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认真做好困难教职工的帮扶工作。贴心服务离退休老同志,注重发挥关工委、退教协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一流党建统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建设高水平大学,关键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切实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不断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领导、提升政治能力、优化政治生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委与行政议事规则。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压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深入推进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在学校落实落地。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强化政治和思想引领,画好最大同心圆,不断拓展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渠道和方式,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学校政治大局稳定。

(二)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强化理论武装与政治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和研究阐释,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和完善各类理论学习制度,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可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积极发挥政治功能、动员功能和服务功能,强化青年思想引领,深化“青马工程”,指导学生组织当好学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认真履行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四项职能,努力让工会组织成为温馨的职工之家。

(三)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干部是推进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务实管用、能上能下的干部选用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认真学习贯彻《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政治标准,着力选拔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热爱师大的好干部,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使用好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各类型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干部培养锻炼,组织开展精准化、系统化教育培训,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支持干部校外挂职锻炼,切实让更多干部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干部日常监督,强化任期目标管理,加大对不作为不担当干部的问责力度,切实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促有位者有为。

(四)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建设“五个到位”院级党组织,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学院议事决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着力建设“七个有力”基层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新基层党支部设置和组织生活方式,推动“互联网 党建”深度融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着力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实行教工党员“双培双入”工程,努力把优秀师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加强党内激励和帮扶,开展评优评先和走访慰问活动,切实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党员师生身边。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党的形象和威望集中体现于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要严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压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广泛开展党规党纪宣传教育和警示活动,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建立校内巡察制度,推动校内巡察全覆盖,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构建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督促各级党组织增强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严格执纪,综合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聚焦精准问责,抓住“关键少数”,以问责倒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压实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大力加强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坚定不移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着力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进新时代,我们重任在肩;勇担新使命,我们豪情满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蓝图已经绘就,争创“双一流”高校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力迈进,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网站地图